|
职位查询 |
|
|
|
|
|
招聘职位 |
|
|
|
|
|
|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简介: |
|
|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是我国植物学、植物化学领域重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昆明植物所以“原本山川极命草木”为所训,旨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造福于民。
昆明植物所前身是静生生物调查所和云南省教育厅于1938年7月合作成立的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1959年4月,经国家科委批准,现任所长普诺·白玛丹增,党委书记李宏伟。
建所初期,昆明植物所汇集了中国众多植物学名家学者,开启了国人研究云南植物的先河,老一辈植物学家,不惧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一心科学报国,奠下云南植物学研究的深厚基石。1963年,昆明植物所提出“花开三带,果结八方。群芳争妍,万紫千红”办所方针,建设综合性研究所,开发利用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昆明植物所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1998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四个率先”办院方针,启动研究所“四类机构”分类改革,2015年,昆明植物所作为“四类机构”特色研究所第一批试点单位启动。
建所以来,昆明植物所的各项事业发展始终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20世纪40年代,引种美烟大金元,试种栽培证明适生性,培育优质种苗,助力云南烟草业发展;20世纪50年代,积极投身橡胶宜林地考察,确定橡胶种植适宜区,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为国家自力更生发展天然橡胶产业奠定了基础;1958年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1999年提出建设“种质资源库”,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前瞻性、战略性良策;2001年批准建设云南省排名靠前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植物化学学科发展和西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战略支撑;编研《中国植物志》(中英文版)、《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等专著,摸清了中国植物的家底,为植物资源持续利用打下科学基础;研发“天麻素”、“宫血宁”、“青阳参”、“咽康舒片”、“草乌甲素”、“神衰果素片”、“鞘蕊花”、“复方SH”、“奥生乐赛特”、“灯台叶碱”、“芬克罗酮”、“LFG-53”等一批新药,为国家天然药物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解决天麻、松乳菇、块菌人工栽培,突破羊肚菌产业化关键技术,选育云南山茶、杜鹃、报春、兰花等新品种,破译茶树基因组,为云南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在新时期新阶段,昆明植物所将牢记初心使命,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聚焦生态文明和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需求,立足中国西南,辐射东南亚和喜马拉雅,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推动学科深度交叉,提升战略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收集与保存、发掘与利用的创新链集成能力,建成国家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战略生物资源储备库、天然产物库、成果产业孵化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知识传播基地,成为特色鲜明、研究卓越、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研究机构。
昆明植物所现有在册职工552人(岗位聘用358人、项目聘用194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99人,研究生指导教师121人。现有生物学和药学2个一级学科,下设有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和药理学4个二级博、硕士培养点以及生物与医药和药学2个专业型硕士培养点。在读研究生62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51人,含留学生20人;硕士研究生373人,含留学生10人。
昆明植物所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4个: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植物多样性与资源持续利用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云南省天然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野生资源植物研发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真菌多样性与绿色发展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活性筛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云南);建有两个科学植物园:昆明植物园和丽江高山植物园。国家级野外台站1个:云南丽江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省级野外台站2个:丽江森林生态系统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迪庆白马雪山高山冰缘生态系统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收集保存单体化合物11546个,植物提取物5403份,涵盖200多个科、610个属、1200多种植物,是国际重要的天然产物中心之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截止2022年底已保存野生植物种子11305种90738份(达我国有花植物物种总数的三分之一);植物标本馆(KUN)馆近三年进馆标本超过23万份,是我国第二大植物标本馆;昆明植物园引种栽培植物8840余种,建有国内单体面积较大的植物温室“扶荔宫”。
昆明植物所现主办有3个英文学术期刊:Plant Diversity (PD)、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 (NPB)和Fungal Diversity (FD)。《植物多样性》影响因子提升至3.359,提升至Q2区,《应用天然产物》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ESCI库收录,影响因子为4.26(Q2区)。《真菌多样》影响因子达24.902,在全球真菌学科领域期刊位列第二。三本期刊均入选2021年国际影响力TOP期刊榜单,其中FD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 5),PD 和 NPB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 5-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