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鼓楼区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有一家名叫江苏吉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高科技企业。吉锐主营的业务很尖端,是基因重组。“打个比方,如果基因是一张图片,我们要做的就是一个类似于Photoshop的软件,它可以像编辑图片一样任意‘编辑’基因。”公司董事长凌建群告诉记者。
和所从事的专业一样,凌建群的技术履历也很“尖端”:北京大学本科、硕士,东京农工大学博士,浙江大学研究员,斯坦福大学博士后。来宁创业之前,他已经在生物医学领域潜心研究17年,不仅在国际公认的科学权威杂志Science上发表了研究成果,而且开发出了可以产业化的基因重组技术。
凌建群的发明叫IOS基因重组操作系统。利用它,可以对双螺旋链条进行精准的“修饰”。这对新药研发、重大遗传疾病治疗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凌建群介绍,这项技术在准确性和效率上,比业内其他公司要更高一筹。这是他创业的原始动力,也是逐鹿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凌建群在硅谷创办了公司。很快他又做出决定,将市场拓展环节留在美国,将技术研发环节转到国内,并最终选择落户南京鼓楼区。“这里高校密集,人才资源非常集中。”吉锐30多名员工,80%以上是硕士,多数来自南京高校。
更吸引他的,还有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从公司选址、装修,到工商注册、行政审批,凌建群都享受到了最大便利。“企业开始筹建,工作场地还是毛坯,连临时办公室都没有,没几天,园区主动腾出了办公室。为解决供电,园区专门请来了设备和技术供应商,并为我们的电路单独扩容。在项目申报时,区科技局、组织部的相关领导多次现场指导,每次省、市有项目出台,他们都会第一时间通知我,南京和鼓楼区有优质的创新创业土壤。”2011年4月,吉锐在鼓楼区注册成立。凌建群则先后被列入江苏省双创计划、南京市紫金人才计划领军人才,鼓楼区十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他算了一下,创业伊始仅从政府得到的资助就达到300万元。
对海外工作和生活多年的凌建群来说,要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落地生根,需要适应许多;对政府而言,接纳一个高新企业,也需要解决一些新问题。“我们以技术入股,注册的时候应该怎样操作?”“产品似药非药,药监部门是否应该介入?”“我们虽然也是生产型企业,但全年产生的排放物只有20升酒精和醋酸之类的东西,环评应该怎么做?”凌建群说,相关部门灵活务实地处理了这些问题,让他很有安全感。
在凌建群看来,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还不能满足部分高科技企业的要求。吉锐目前的专利保护服务是由美国一家律师事务所提供的,凌建群说,他在南京、上海等地,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专利律师。“律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生物技术的要求,达不到保护专利的目的。”据他介绍,吉锐自去年8月正式营业以来,以每月新产生2个专利的速度进行着创新,已获得12项专利。
“另外,目前国内大企业与小公司之间的技术转让与收并购机制还不成熟。”凌建群说,小公司因为生存所迫,有更大的创新压力,更强的创新能力,往往是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来源。如果市场环境很成熟,技术转让和收并购的法规健全,机制完善,小公司就是大企业不断成长的“营养源”。因此,扶植小公司就是支持大企业。
凌建群说,他相信他的技术,也相信南京的土壤,希望吉锐能在这里成长为一个站在技术之巅和产业前沿的大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