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地方高校,办学经费紧张、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人才培养水平不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办学实力相对较弱等瓶颈问题普遍存在。这些瓶颈问题如何破解?在今年的江苏省两会中,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希望“破冰”高校教师人才之困。
高校应强化“供给侧”意识
从去年11月10日到18日的前后9天,中央四次提及“供给侧改革”。很快,“供给侧改革”这一概念便成为中国经济领域最火热的词汇。在1月24日进行的政协江苏省十一届四次会议小组会议上,民盟江苏省委所在的会议室中,委员们提到最频繁的词汇,也是“供给侧改革”。
虽说“供给侧改革”更多的是出现在经济领域,但作为教育界人士,并未置身事外。南京师范大学地科院副院长、民盟南师大委员会主委汤国安在谈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话题时,就强调“高校也应该加强‘供给侧’意识。”
汤国安说,高校作为供给方,供给社会的主要产品是人才。“江苏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虽处于全国前列,但江苏省在‘十三五’期间迈上新台阶的过程中,高校能否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一个现实情况让汤国安很是不安:“近来,不同形式、类别的大学排名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干扰到高校发展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汤国安的话引起了与会委员的共鸣。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蔡飞很快接过话茬。他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评价存在问题——优秀的教师宁愿多做课题和论文,也不愿意授课,原因在于教师单纯授课无法满足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在省内很多高校,上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与会的一位女委员插话讲了一段她的感受,“多做课题,可以多争取经费;多写论文,可以尽快提升职称。这些都是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事情,所以大家当然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题和论文上。”
问题很多,疑惑也多,高校如何强化“供给侧”意识?汤国安认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组织、讲授的模式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到“需求侧”的需要,也就是社会的需要。因此,要真正调整大学的发展定位,充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让大学教授能静心到教学第一线,特别是本科第一线从事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这是当务之急!
留住人才要培养职业责任感、认同感、使命感
高校教师存在的“多做课题、多写论文”问题,既凸显了教师队伍待遇不够高的矛盾,同时也将教师对自己职业责任感、认同感及使命感不够高的现状表露无遗。
这一点,省政协委员、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党委书记刘毓航深有感触,她认为,要夯实牢固的教育基础,根本点在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师教育的体制改革中,进一步培养优质的教师。 
省政协委员、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党委书记刘毓航。
刘毓航告诉记者,如今学生选择高校专业时,往往陷入“一流学生读理科,二流学生读文科,三四流学生才考虑进入教师队伍”的怪圈,优秀的学生不愿意成为教师,导致教师队伍的质量一落千丈。究其原因,除了教师队伍待遇不够好、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之外,教师队伍的职业情感、职业素养及专业素养的培训也是极其不够的。“如何进一步培养优质的教师,我们必须要通过社会各界的重视,政府的努力,吸引最优秀的人主动愿意成为教师。”
刘毓航建议,首先要培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培训他们敬业爱岗,让他们充满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现在很多老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科知识的滞后、职称提升的困扰,无法将精力全部放在教书育人中,他们需要再次进行培训。而新入职的教师不仅要对他们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还得培养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这份职业的情感。这样,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