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将引进人才11万余人
“引才”责任量化到各区市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青岛市引智引才工作会上了解到,今年全年我市将引进千名博士、万名硕士、十万名本科生和十个千人计划创新团队,这是今年引智引才必须完成的硬指标。同时,我市已将今年引智引才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单位,强化“一把手”负责制,将作为年底考核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工作的指标体系之一。
引才指标责任量化细致明确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年力争引进千名博士、万名硕士、十万名本科生和十个千人计划创新团队”。其中,总体指标包括引进“博士或正高职称人才”1000人、“硕士、副高职称或高技能人才”10000名、“本科、专科毕业生及专业技术人才”100000人;海外人才智力指标包括引进“千人计划”创新团队12个、留学回国人才1800人、外国专家2250人、引智项目83个、引智示范推广35个和“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高端人才项目洽谈会”签约项目的数量94个等。
今年,我市将引进人才目标量化分解到各区市及重点功能区,引才数量和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全市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记者注意到,在全市引才总体指标量化分解表中,“博士或正高职称人才”1000人,其中市南区190人、市北区100人、李沧区30人、崂山区145人、黄岛区30人、城阳区60人、即墨市50人、胶州市35人、平度市20人、莱西市20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200人、青岛保税港区管委20人、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40人、青岛高新区管委60人,分解得非常细致明确。
据悉,我市还将健全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通过月督查、季通报和年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引智引才表现突出的区市、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激励。
引才政策出台“英才计划”配套细则
去年我市围绕实现蓝色跨越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出台了“青岛英才211计划”,启动“百万人才齐聚行动”,出台16项重点人才引进培育计划,推出7项配套服务措施,形成了我市历史上结构最为完整的引才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措施体系,为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引智引才工作规划了蓝图。
今年将完善引智引才政策体系,按照“青岛英才211计划”实施意见,组织实施好“博士后培养留青”、“专家激励”等专项计划,尽快出台配套细则;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出台人才公寓配租实施细则;出台《青岛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居住证实施细则》,真正建立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绿色通道”。
引才载体打造国际化引智引才品牌
今年将高标准办好2013“蓝洽会”,积极探索整合资源、提升层次、创新模式、扩大影响的办会途径,着力打造国际化引智引才品牌。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拓展国外人才智力资源,构建项目对接、人才对接、信息对接、金融中介服务对接、先进理念思维碰撞的五大平台。建立签约项目落地和成果应用跟踪机制,进一步扩大“蓝洽会”引进人才智力的影响和作用。
推进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建立赴外招聘长效机制,组织用人单位赴国内10个人才集聚的城市开展专题引才推介活动招聘人才;加强国际合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扩大海外引才工作站数量;全面落实“金种子”高端外国专家引进培育计划,争取引进50~100名高层次外国专家;以大企业集团、高校、科研院所和民营高科技企业为依托,力争全年引进留学回国人才1800人以上;实施“蓝色经济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全年力争选派500名左右技术和管理类人才出国(境)培训。
引才服务
启动留学人员创业园区
为了推进重点引智引才项目,我市将积极跟踪做好中国-乌克兰特种船舶研究设计院等重点引智项目的服务工作,保障项目专家顺利到位。周密做好创业大学、国际人才研究院筹建工作,精心打造国际性的高端人才集聚平台。争取扶持10个左右影响较大、重点突出的新引智项目,建立健全引智成果发现、评价和示范推广机制,加速引智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快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启动,建好千人计划专家创业基地,建设硬件设施一流、软件服务健全的海外人才创业平台。建设博士创业园,搭建博士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提升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空间承载力,进一步打造示范性创业人才集聚高地。建设培育一批蓝色经济引智示范基地,探索建立东欧、独联体国家高端智力引智工作站。健全中国海洋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打造集现场招聘、网络招聘、人才猎头等“九位一体”的人才配置中心。
本报记者 封满楼
■相关链接:人才定义
博士或正高职称人才:包含本市和外地生源博士毕业生在青就业人员,引进国内在职博士或正高职称人才,在青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引入博士后,引入国内博士或正高职称人才。
硕士、副高职称或高技能人才:包含本市和外地生源硕士毕业生在青就业者,引入国内在职硕士、副高职称或高技能人才,引入国外在职硕士、副好职称或高技能人才。
本科、专科毕业生及专业技术人才:
包含本市和外地生源本科和专科毕业生在青就业者,引入国内在职本专科毕业生或专业技术人才,引入国外本科、专科毕业生或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