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职称、学历和任职年限限制,不需参加外语和计算机考试,昨天,54名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不用“爬楼梯”,而是直接“坐电梯”破格获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这种职称评审“直通车”专为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开放,为首次在本市试点。其中,25名高端领军人才与7所在京高校现场签署了合作协议书,双方将就学科技术指导、科研项目合作、大学生学习和培养方面进行合作。
教授级高工半数为海归
去年5月,本市下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端领军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行办法》,决定在中关村海淀园、亦庄园首次试点高端领军人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评价工作。按规定,凡在试点区内的企业中从事工程技术研发生产,且工作业绩和专业水平达到一定条件的高端人才,可不受职称、学历和任职年限限制,不需参加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直接申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消息一出,立刻在中关村企业中引起强烈反响。两个试点区共有412人申报教授级高工,经考核推荐、函投评审、答辩评议、专家投票表决等程序,最终有54人通过。昨天,首批54名乘坐职称评审“直通车”的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正式获得教授级高工职称证书,他们主要来自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
这些领军人才平均年龄44岁,最年轻的37岁,45岁以下的有28人,占总数的52%。尽管“直通车”没有学历限制,但54名人才的学历并不低,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到87%,比逐级晋升模式的职称评审要多三成。对于“直通车”必需的硬件――业绩,人才们一点不含糊,54人均为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科技领军人物或行业首席科学家,其中有1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4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25人担任过国家级重大项目和科技专项负责人。具有海外留学、跨国工作经历的占到54%,其中外籍华人13人,占到24%。
7所高校引进25名中关村“教授”
昨天,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和北京农学院等7所在京高校,与25名取得教授级高工职称的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现场签署了合作协议书。这也是本市试点职称评审“直通车”后,首次搭台,将中关村企业人才成功引荐到高校,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
高校将聘用他们担任客座、兼职教授,或与其进行项目研发、共建实验室、培养人才等合作,推动校企人才、教育和科研资源共享,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高端领军人才与高校合作的成功对接,可以有效发挥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人才、企业和高校共同发展。” 市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本市将对校企合作进行追踪、调查,关注一年或两年后的实际效果。高校引进中关村人才后,要认真对待,保证对人才和项目的政策和资金投入。而这些人才也要积极履行职责,为学生传授知识,并为其提供实习基地。
职称“直通车”拟通中关村全部园区
此次高端领军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开进了中关村海淀园、亦庄园。今后,针对中关村特殊人才特点出台的这项“职称晋升一步到位”政策将推广至中关村“一区十园”,并有望从工程师人才序列扩大到经济师、会计师等其他专业人才序列。
市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现行逐级晋升的“爬楼梯”式的职称评审制度,与中关村的人才发展规律不适宜。目前,本市工程技术系列设有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四个等级,对申报人的职称、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年限都有一定要求,且须通过外语、计算机考试。对于有多年海外留学、工作经历,外语、计算机能力较强,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取得突出业绩的高端领军人才来说,这种职称评审制度缺乏针对性。而目前,中关村地区聚集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其中留学归国人员就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非公经济组织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却未取得相应职称。
今年,本市将继续在中关村海淀园、亦庄园推进高端领军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试点工作,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评价流程和标准。6月,第二次职称评审“直通车”工作将启动,参评范围、条件和报名程序与去年一致。
相关新闻
职称改革拟淡化应试论文
昨天,市人力社保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王友芝透露,下一步,本市职称改革将推行职称分类评价体系,对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采取不同评价方式。
比如,在医疗卫生等领域,更加注重能力、业绩和成果,淡化应试性论文。对于一线人员来说,片面强调其论文、外语和计算机水平显然有些脱离实际。当然,对于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特定领域,仍然要强化论文或外语水平,这种论文应能反映平时工作的成果,而不是临时抱佛脚的应试论文。
另外,王友芝介绍,备受关注的本市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工作,目前已制定出实施方案上报市政府,现正对三个试点区县做调查摸底,待方案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将启动实施。
新闻链接
市人力社保局回应质疑:
职称更重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可
曾经有声音质疑职称评审“直通车”的作用,因为许多民营、外资企业跟事业单位、高校等不一样,职称并不是提薪、升职的基本条件。
对此,市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职称是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主渠道;是对其业绩、能力和水平的综合反映;是选拔、培养、使用人才的主要依据;是人才参与重大项目、科技攻关的重要参考依据。
对于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来说,“直通车”调解了现行职称制度与他们实际需求的矛盾,可以让他们得到更广泛的业内认同、社会认可。取得职称,也意味着一种身份的转变,“从某公司总裁转化为专家,更有利于他们在国内外学术交流、论坛、外事交往中的交流合作,在专业领域也更具有话语权。”
高端领军人才心声:
海外游子回家发展更有信心
潘宇东42岁,本科学历,北京启明星辰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信息产业部的“网络入侵检测与综合监控管理系统”和北京市科委“信息安全监控与审计服务”项目的实施,并参与多项国家标准制订工作。
对于“领军”一词,潘宇东的理解是“要辐射”。“我愿意挤出时间走出企业,将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大学生。在校企优势互补的同时,将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培养本土人才。”
王阳,美籍华人,52岁,博士,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国际知名生物药物质量控制和制剂研究专家,曾获美国化学协会颁发的工业生物技术奖。
2010年,王阳回国加入现在的公司,并于2011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他说,在“职称”面前,自己曾经和许多海归人员一样茫然,光有业绩和成果,却不符合申报条件。“‘直通车’是真正的不拘一格选人才,此举一定会让海外游子对回国工作更有信心。”
企业心声:高端人才留得住
作为用人单位代表,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乔彦红表示,不可否认,“直通车”将使许多高端人才放弃离京工作的打算,留在首都。常年在外资企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对职称的意识比较薄弱,实际上,这会影响他们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和重大研发项目,也影响他们创新的积极性。“‘直通车’试点后,公司有29人报名,最终通过两人。大家都已看到,本市对外资企业不设壁垒,只认人才,今年我们公司还将出台政策鼓励员工申报职称。” 记者 汪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