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近34万人,出国留学人数增加5.5万人,增长了19.32%;然而,每年回国的留学人数也增加了5.13万人,增长了38.08%;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现在每年回国的留学人员越来越多了,也因此,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和“人才环流”的接纳国 朋友袁丁就是“人才回流”当中的一员。他从美国建筑设计专业毕业后,曾在一家知名美国设计公司工作,但他最后拒绝了成为合伙人的诱惑,毅然回上海创业。这是为什么呢?
袁丁:毕竟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有着更多的机会,所以我毅然回国开拓中国市场,刚回国创业的时候是非常辛苦,到上海算是人生路不熟,两眼一抹黑,经过几年艰苦的创业之后,现在我们已经发展到了中等规模的景观公司了,在市场上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我相信我们在将来的时间里应该会有更好的发展。
自“千人计划”2008年出台以来,中国正由“人才流失国”逐渐转为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已吸引“千人计划”专家1500多人,加上地方政府的“千人计划”,回来的“千人计划”人才已超过万人。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丁兆林认为,中国市场经济的活力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施展舞台。
丁兆林:中国毕竟它有很多的产业还都没有开始,那么它改革、经济市场都是在一个摸索的阶段,在有些市场经济非常成熟的国家,很多人们已经做的非常饱满,如果你再去加入的话可能会相对来讲要困难一些,你找一个工作是容易的,但是你要开创一个事业不是那么容易,那么中国从市场的角度来讲,的确流向很多这种空白,它没有完全的开发,在这种情况之下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讲,肯定是这样的。
曾在日本、丹麦、新加坡等多国工作过的杨冬,今年即将步入而立之年,回国的念头在他心里变得是越来越强烈:
杨冬:累计下来我在国外已经七年了,也是不如而立之年在认真的考虑要不要回去,我觉得在国外生活相对而言压力没有那么大,生活质量也还比较高,收入也还比较满意,只是国外相对于国内来说,对于我现在这个年龄和这个工作平台来说,国内的机会显然是要多一些。还有就是说家人的问题,国外始终离自己的亲人比较远,我们这一代都是开始独生子女了,不在家人身边的话,家人的情况也比较担心,基本上回不回去是我们这一类人很大的选择,你到底是选择一个平淡生活质量高的生活还是选择回去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更好的看见自己的能力得到施展。
然而,杨冬迟迟没有回国,是为什么而结什么呢?杨冬说,他担心的不是钱的问题:
杨冬:目前回国考虑到的第一个就是说国内这个生活质量能不能保证,因为国内现在房价很高,尤其在我出国这几年涨的很厉害,另外交通方面也是一个问题,另外还是说担心就在国外这种环境熟悉的这个时间的长短,所以主要考虑还是一个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问题。
美国媒体评论说,随着中国人才政策和绿卡政策的日渐开放,不仅是中国的高级人才回国,就连“土生土长”的美国顶尖人才也开始流向中国。很显然,这一趋势还会加快。中国政府在人才流动的准入问题上可能会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好地吸引国际人才来中国发展。
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丁兆林先生曾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他有过旅居海外多年的生活经历,他认为,母语文化给予的认同感在国外是无法找到的:
丁兆林:我觉得对于任何一个人,他只要是他的母语是中文的人,那么他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语言环境之下总是很累的,他还是希望能够比较自在的,在这一点上就是从历史上来看都会是这样的,就是说人们也是希望能够自己的家园更好嘛,这一点上我是觉得我相信每一个回来的人,他都会是这么来考虑的,这些因素可能他就不是经济因素了。
有很多的中国留学人员觉得,在国内的生活水平甚至会优于在国外的情况。另外,超过八成的中国留学人员认为,回国后有更好的专业、职业、创业发展,有更大的人才需求市场。
不过,与人才回流形成对比的是移民潮。来自招商银行发布的《2011私人财富报告》称,2010年中国个人资产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企业主中,27%已经移民,47%正在考虑移民。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移民潮呢?丁兆林认为:这两种情况的人他们的生活、工作上的情况和需求截然不同,是两种不同人群:
丁兆林:回国创业的和现在要准备移民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人才他总是有一个趋向性,他这个趋向性是更有利于他价值发挥的地方,移民潮更多的是已经在国内或者说以前那些没有出过国的人,他们在国内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之后,他可能有更进一步的要求或者说当他看到下一步的发展或者说是比如说孩子的教育,让他感觉到出国可能对他更有价值,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群,人才的进出都是正常的,完全的进是有问题的,完全的出也是有问题的,他有进有出我觉得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它都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更宁愿能看到的是他想出去,她是可以出去的,那么想回来他是可以回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