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云天阔 ——江苏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纪实
新学期伊始,南京大学化学与生物医药科学研究所传来消息:未来10年内,招聘30至40名化学、制药相关专业,且具有海外背景的高水平科研人员。南京大学化学与生物医药研究所成立于去年5月,所长由200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担任。目前该所已完成实验室前期建设工作,正着手打造一支国际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这只是江苏各高校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一个缩影。
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指出:“高校强来源于人才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师资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为建设教育强省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江苏认真实施人才强教战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建设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打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推动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以来,全省高校新增两院院士1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4人、讲座教授3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7人;目前,共有国家级教学名师38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30个,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能力大大增强。
筑巢引凤——会聚海内外优秀人才
2006年11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一次面向海内外大规模公开招聘人才。5年来,该校招才引智的步伐越走越坚定,通过4次大规模全球招聘,目前已有42名高层次人才走上了该校学院院长、处级管理干部、技术骨干等岗位,对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贡献度十分明显。2006年至今,学校科研到账经费实现连年翻番增长,2009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个,同时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奖励,获批国家“973项目”、公益性行业重大专项等。
全省各高校多方筹措资金,通过发放校内岗位津贴、住房补贴、实施各类人才项目、科研经费提成等,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南京大学等高校对引进的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每年发放10万元至20万元的岗位津贴,为杰出优秀人才提供50万元至100万元的购房补贴。2009年,扬州大学出台政策,为引进的两院院士提供20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一套,给予安家费100万元。有的高校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相应数额的科研启动费。
“人才是第一资源,引进一个领军人物,往往可以带出一个优秀团队,创造一批高水平成果。”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介绍说,近年来,江苏支持高校以超常规的政策举措、优惠条件、经费投入,面向海内外聘用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特聘教授。
从2010年开始,江苏启动实施“江苏特聘教授计划”。在3年聘期内,江苏省为省属高校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江苏特聘教授分别提供每人100万元和50万元的科研经费,学校按照不低于1∶1配套,以及每人每年12万元奖金。实施“江苏省创新团队计划”,支持高校引进一批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的创新团队,也是江苏高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具体举措。每个团队由该省“双创计划”专项资金在3年内给予300万元至800万元的人才经费资助。
在这样的政策引领下,近年来,江苏全省高校聘请的外国文教专家每年均保持1000人左右的规模,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江苏高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有48人入选“千人计划”,10人入选首批“青年千人计划”,37人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目前高校“双创计划”入选数量累计达69人,8个引进的团队入选“江苏省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硕果累累。
走出国门——拓宽高校人才国际视野
说起“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南京财经大学国际学院院长邱伟芬就喜上眉梢。作为该项计划的首批外派人员,她将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作为校长助理工作学习6个月。从2011年起,江苏省实施“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每年选派350名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5个团队赴境外高水平大学深造,省财政每年投入专项经费5000万元。
沈健说,与一般的留学项目相比,这一境外研修计划层次比较高,原则上对接世界排名前200强的高校,研修学科应排名世界前列;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一般为12个月,团队和校长跟岗研修一般为6个月;省财政为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人员提供每人14万元的资助,团队和校长跟岗研修人员的资助额度也达到每人10万元。到2015年,该省重点建设的本科院校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将达到教师总数的30%,一般本科院校力争达到10%。
长期以来,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一直是江苏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的特色和亮点之一。从2003年起,该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大规模的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先后在海外建立4个教师培训基地,已累计选派1.1万名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和管理干部赴海外短期培训,规模居全国第一。2006年以来,全省公派留学约6000人,目前全省高校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带头人中,80%以上是留学回国人员;部属高校校、院(系)两级领导班子中,60%的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 |
因势利导——不拘一格育“双师”
在轨道交通系统,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闻名遐迩。近年来,该校依托学校理事会,在上海铁路局、南京地铁公司、南车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中国通号集团公司、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分别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基地,每年安排专业教师进行现场实践、挂职锻炼、技术服务等。每年年初,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师培养计划等;每学期末,校企双方共同对赴企业实践的教师进行考核。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介绍,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经济全球化、产业国际化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这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着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依托企业和高等院校,江苏重点建设了一批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参训教师50%以上的培训时间用于实验、实习和项目训练。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和“访问工程师”进修制度。目前,全省80所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达64%,国家示范(骨干)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5%。
此外,江苏还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畅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进口”,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企业和社会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目前,全省高职院校校均聘任兼职教师130人,兼职教师高级职称比例达31.4%。
创新机制——建设高校“人才特区”
在加大人才引进和境外研修工作力度的同时,江苏大力实施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计划”等人才培养工程,努力构建起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人才结构体系,一大批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早在2009年,东南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学术特区”——东南大学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并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经验,给予特殊政策支持。研究院具有充分的人事权,而且没有编制限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学科建设经费单立。研究院成立的第二年,学校就成功引进“千人计划”国家特聘教授吴智深担任院长。
在江苏,尝到人才体制创新甜头的不止东南大学一家。苏州大学采取“身份在苏大,创业在苏州”的灵活机制,发挥全校30余所部省市重点实验室的技术优势,鼓励广大教师、科研人员扎根企业,同时与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地方合作共建国家级“苏州大学科技园”,吸引了80余家企业入驻。这些灵活的体制机制不仅为广大人才营造了一方创新创业的热土,也有力地吸引了更多人才扎根苏大。
江苏还深入实施产教合作计划,促进人才队伍建设、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校技术产业发展三方面联动。2010年,江苏省启动“产业教授”选聘工作,111位企业家受聘为江苏省首批“产业教授”。同时,该省大力推进“校企联盟”行动计划,促进高校、学术团队与行业企业全面、长期、深入合作,2008年以来,全省80多所高校、2500多个学科领域及团队与省内9000多家企业进行了产学研合作对接,1万多名具有高级职称的高校科技人员到企业服务,并在全省160家企业建立了“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促进了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化岗位聘用制改革,开展评聘结合的聘任制试点,向具备条件的高校下放了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同时,积极改革评价激励机制,把师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考核的主要标准。”沈健表示,江苏今后要在相关政策上给人才继续“松绑”,发挥高教“特区”的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引领和支撑区域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江苏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地”,激励更多人才为建设教育强省建功立业。(记者 赵建春 陈瑞昌 缪志聪)
《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25日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