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公布了候选院士名单,86位候选人来自北大、清华等高校,其中71人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在这71名海归中,30人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是名副其实的海归博士,成为候选人中的亮点。
法制晚报记者对这30名拥有海归博士头衔的候选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近六成曾在美国留学或工作,3人曾东渡日本,且学的都是化学。
此外,在中科院六大学部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海归博士人数最多。对这些候选人来说,北京、上海和香港最具吸引力,五成多在这三个城市的高校任教。
数据·比例
海归博士比例超三成
这次中科院院士增选中,来自高校候选人中的海归博士占到34.9%,比上一届的30.1%略高。
大学评价咨询权威专家、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蔡言厚认为,根据1955年-2009年的数据,“海归院士”留学时间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和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等时期。
这一拨就职高校的候选院士平均年龄不到55岁,他们大多是在30年前开始读博,那时中国改革开放刚开始,我国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不少学生也得以到国外接受进一步的教育,以期未来回国做出贡献。
因此,当年确实有许多学生出国,并在他们的事业巅峰期回国,为祖国这一领域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海归博士占三成的数据,也有力地证明了改革开放之初,选拔优秀人才出国留学的决策正确。
数据·学部
生命科学和医学 海归博士最多
在中科院的六大学部的候选人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海归博士人数最多,有12人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
蔡言厚认为,这个领域是基础学科,而生命科学则更是前沿科学。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主要将科研基金投放在解决工程问题上,即一些能在生活中迅速获得起色的学科。即便目前,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和最发达的国家相比也有距离。
排名第二的学部是技术科学部,蔡言厚表示,我国现在的工程当中的许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技术问题,欧美国家因为现代化实现较早,在这方面的研究确实较发达。
近六成学自美国
归国大多选北京
在海归博士候选人中,美国是他们第一留学选择地,有17人曾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或工作过,占总数的近六成。其次是日本。
蔡言厚认为,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现在依然在全世界公认第一,学生也很自然会选择去那里深造。
选择日本则是因为它离中国近,可以学习如何把先进的技术应用在本国。另外,日本在某些领域的研究确实突出。按照数据,留学日本的归国博士都归属化学部,日本的化学界发展确实始终在世界前沿。
从高校所处地域来看,北京高校聚集了8名海归博士候选人,香港和上海以4人位居第二,天津、合肥、厦门并列第四。
蔡言厚认为,海归博士归国大多考量生活环境和科研条件。前者决定了城市,后者决定了高校。我国大学的布局基本集中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这几地可以满足归国博士的大多数要求,尤其是北京,作为我国的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经济高速发展,能满足海归博士的需求。
数据·年龄
候选院士年轻化 属正常年龄变化
根据中科院官方网站公示的候选院士名单和基本信息测算,在高校任教的海归博士的平均年龄为52.73岁。今年1月,时任中科院院长的路甬祥说,目前的院士平均年龄为72岁。两者相差近20岁。
蔡言厚认为,这首先与国家的政策有关。院士的荣誉很高,待遇也很高,国家自然希望他们能担更重的担子,年龄的年轻化,可以让他们为这个社会多贡献一些力量。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条件在渐渐变好,年轻人可以更早成功。历史上有一项数据表明,出标志性成果的年龄是37岁左右。按照这个进行计算,在一个适合科研的社会环境中,40到50岁差不多就是出成果的时候,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差不多就可以当选院士。因此这个年龄段也属于正常的年龄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