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的条件下,海外高层次人才越来越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时期。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都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人才工作,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了深刻阐述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仍很艰巨、紧迫。
海外高层次人才紧缺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2007年《世界竞争力年鉴》中指出,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总额为世界第6位,但专利产出率却排第23位。导致我国在国际竞争力评比中排名靠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本土人才和教育培养滞后于社会发展,特别是滞后于国际社会发展水平。
在2007年全球大学排名榜上,内地进入排行榜百强的数量甚至只有中国香港一个城市的一半(内地为2所,香港为4所)。在没有人文意识形态差异的自然科学领域,本土培养的科学家也一直没有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美国历史上核武器的研制、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计算机的诞生和应用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国外专家实现的。比照发达国家的外国人才引进工作,我国引进包括海归在内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既是提高我国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实力的重要措施。
同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也是改善我国高端人才短缺状况的内在要求。从整体看,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可观,但高层次顶尖人才匮乏。据统计,截至 2005年,全国有各类人才7390.3万人,总量居世界第一。科技人才数量达到4246万人,比美国4200万人略多,也居世界首位。但高精尖领军人才却严重不足。有资料显示,到2010年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累计仅有16.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86人。因此,在加快培养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也是当务之急。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也是挽回我国人才流失的战略举措。目前,中国已成为旅美外国移民的主要输出国和当今世界数量最大的人才流失国。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指出,多年来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据美国抵达入境统计,大约有40%来自中国的高技术移民在美国获得大学学位。
2011年8月,由国务院侨办与华侨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华侨华人蓝皮书》指出,自1978~2009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的总数为162.08万人,留学回国人员49.74万人。归国率不足三成。报告同时指出,改革开放后的30年间,中国向海外移民数量可能达450万人以上;当今全世界华侨华人总数为4543万,绝对数量稳居世界第一。
而且,海外华人掌握着巨大技术、资金资源,例如除中国大陆企业外,2007年在亚洲地区前1000家上市华商企业中,总资产就有2.4万亿美元,年度总营业额接近8000亿美元。
“孵化”的成效
早在 1983年,邓小平就发表“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讲话,开启了我国引进海外人才和外国智力之路。
进入21世纪,我国提出 “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200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启动“千人计划”。 2011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在北京召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会议。中组部、人社部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回国工作、为国服务和回国创业三位一体的留学回国工作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在此背景下,我国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回归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一年间留学回国人数为13.5万人,同比增长 24.7%;“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总数已达1143人。国资委组织4家央企,拿出5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高级负责人职位,面向海外公开招聘;中科院目前101名“千人计划”创新人才中,已经有3人担任研究所所长,14人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13人任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负责人或973项目负责人。
然而,面对新一轮引进工作要求,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前不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组成课题组针对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问题进行了相关政策分析。课题组收集从中央到地方的创业政策共594项,包括适用于非留学人员创业的政策71项,适用于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各层次政策357 项,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配套政策166项。
从梳理与评价这些政策情况看,总体上我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截至2010年8月,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制定和实施有关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政策共357项,涵盖了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无风险资金支持、风险资金支持、个人发展、家属安置、企业登记注册、创业指导和出入境管理等多个方面。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政策不够配套和支持力度不够大的问题。从留学人员对创业环境重要性与满意度比较分析看,各要素满意度得分均低于重要性得分,创业环境与留学人员期望值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子女入学、住房和资金支持等服务方面满意度较低。有专家指出,我国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最大的问题是创业园孵化器“温度”不够,对留学回国人员创业能力缺乏培训,有些“孵化器”更像物业公司。
顶层系统设计
出现上述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多头管理、各行其是,政策缺乏顶层系统设计。一些留学人员反映,国家虽然建立了留学人员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但与创业联系紧密的工商、税务等部门却未列其中,目前还没有处理日常事务的常设机构。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引起重视,认真研究,切实提出对策建议。
其一,解放思想,科学确立工作目标。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要求下,中国需要从过去靠人口红利,向未来靠人才红利转变;从过去靠投资拉动向未来靠人才拉动转变;从过去靠中国制造,向未来靠中国创造转变;从过去靠招商引资向未来靠招才引智转变。
在引进人才上,要进一步开拓视野,广纳英才。既要引进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人才,又要引进发展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人才;既要引进科学技术和工程科技专业人才,又要引进经济、人文、管理领域的人才;既要注重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进人才,又要重视从其他发展中国家引进人才。
按照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抓紧研究制定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到2020年,应达到如下人才引进目标:留学生总回归率应达到50%,中国出生的海外人才当中,高层次顶尖人才应70%拥有我国绿卡或国籍,加上经常性回国访问及不限形式联系与合作的人才环流群体,应达到80%。根据同等实力国家经验,我国每年应实现外国留学生30万和40万人次外国专家短期引进目标和20万海外人才入籍或获得“绿卡”长期引进目标。
其二,突出重点,继续推进载体建设。实践证明,以重大“人才工程”等为载体引进海外人才是行之有效的。1991年的“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4年的“百人计划”、 1996年的“春晖计划”、1998年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新世纪的“千人计划”等都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今后应继续推进载体建设,以“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项目”和“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等为载体,引进诺贝尔奖团队中高端人才到我国搞联合开发,联合研究,联合攻克国际难关,进而为我国尽快获得诺贝尔奖成果提供有利条件。
其三,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一是建立人才移民制度,改革国籍、绿卡和签证制度。完善移民“绿卡”制度,简化往返中国的签证手续等吸引顶尖人才入籍。二是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薪酬激励体系。国际人才竞争中的人才待遇标准,通常不是由国内人才市场定价,而应由全球人才市场定价。对于国家急缺人才应高于国际同行薪金水平,可以采取政府支持、民间基金冠名等方式解决资金来源问题。降低个人所得税率,也是增强对海外人才和留学人员吸引力有效措施。三是完善国际合作办学制度,采取倾斜政策,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四是建立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配套国家风险基金与担保机构,通过与产业、项目、资金相结合的政策吸引和凝聚海外高端人才。五是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导师库和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榜样库等制度,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培训和导向服务。
其四,加强领导,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做好新阶段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需要强有力的统一领导。从引进、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实际出发,有必要建立一个协调、联系、服务海外和留学人员的日常办事机构。及时解决引进人才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当前,应抓紧解决如下突出问题。一是解决创业融资难问题。应建立政府海外人才和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基金,推进创业担保机制。政府可为海外人才和留学回国人员企业投入引导资金、提供信誉担保,以吸引风险投资基金和银行贷款。借鉴硅谷经验,可在海外人才和留学回国人员创业较集中的城市开办科技银行。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进一步放宽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标准,完善创业板市场。加快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对风险投资介入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兼并收购。
二是解决子女入学难问题。可在海外留学人员比较集中区域由政府资助一批学校开展双语教学,鼓励和支持知名学校开办国际部和外资及民营企业兴办国际学校。
三是解决住房安居难问题。探索实施高端人才住房资助计划。通过政府特殊补贴和用人单位配套补助的办法,为回国创业人员提供一次性购房补贴。探索实施公寓配售配租计划。在留学生创业园、产业集聚区、高科技园区、大学园区等区域集中建造高端人才公寓,优先租售给回国留学人员。
四是解决建立服务平台问题。除建立办理人才落户、居住证、社会保险等相关事宜基础业务服务平台外,应抓紧建立海外留学人员项目信息、创新实验、公共技术、成果展示和技术产权交易等资源共享平台。
此外,为加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统一领导,有的学者提出设立国家移民/留学人员事务局,建立全球性的中国留学人才/华裔人才联络站,建立国际化的人才研究中心和建立国家海外人才猎头等机构的建议,也值得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