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师序号 |
导师
姓名 |
所在单位 |
研究方向 |
供博士后承担或参与研究项目名称 |
招收人数 |
对申请人背景要求 |
|
1 |
高 福 |
中国疾控中心 |
病原微生物 |
人禽流感病原微生物学研究 |
2 |
有流行病学背景 |
|
2 |
马冠生 |
|
儿童肥胖策略研究,学生营养立法研究,农村学生营养干预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教育部课题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项目 |
3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 |
|
3 |
杨晓光 |
微量元素重点实验室 |
转基因作物营养与食用安全
人群微量元素营养 |
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 |
2 |
有相关实验室研究的工作基础 |
|
4 |
霍军生 |
食品科学技术室 |
营养干预 |
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 |
1 |
公共卫生专业 |
|
5 |
杨月欣 |
食物营养评价室 |
营养学 |
科技部“十二五”课题 |
2 |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 |
|
6 |
周晓农 |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流行病学(空间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 |
1.我国边境疟疾传播扩散机制模型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 亚洲血吸虫病及其它人畜共患蠕虫病的控制新策略研究(加拿大IDRC资助国际项目); 3. 重要寄生虫病监测技术研究(传染病重大科技专项) |
3 |
曾从事过流行病学或寄生虫病相关研究工作,医学统计或生物统计背景优先。 |
|
7 |
曹建平 |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重要寄生虫感染免疫、疫苗、致病机制、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食源性、水源性及新发寄生虫病病原学、检测、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 |
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原谱流行规律及变异研究、特殊传染病诊断试剂企业研发/产品评价用参考品的研制、重要寄生虫病监测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日本血吸虫感染晚期小鼠脾脏淋巴滤泡再形成及机制研究、致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凋亡相关日本血吸虫虫卵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负向调控日本血吸虫感染免疫应答的研究、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Mo-MDSC源免疫抑制相关分子的研究等;国家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饮水安全检测、监测、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测关键技术研究(水源性寄生虫);肉源性、水源性寄生虫病监测和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等。 |
3 |
发表SCI论文背景 |
|
8 |
徐建国 |
传染病所 |
传染病 |
动物源性病原体及其致病性研究 |
1-2 |
微生物学 |
|
9 |
阚 飙 |
传染病所 |
病原细菌的分子遗传学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防治专项“传染病实验室监测核心技术和技术体系研究” |
2 |
从事过微生物方面的微生物学或/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
|
10 |
刘起勇 |
传染病所 |
气候变化与健康 |
973项目: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适应机制研究 |
2 |
医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气候学等均可,气候变化相关背景优先 |
|
11 |
邵一鸣 |
性艾中心 |
艾滋病疫苗、艾滋病毒基因变异及耐药、艾滋病毒免疫保护机制 |
十二五重大专项“预防性艾滋病疫苗研究”
十二五重大专项“我国HIV主要毒株的流行趋势、基因变异、耐药逃逸和评估预测研究”
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广谱中和抗体和免疫原的共进化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
3 |
医学及公共卫生、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 |
|
12 |
蒋 岩 |
性艾中心 |
艾滋病诊断新技术研究 |
十二五重大专项——艾滋病诊断产品研究与评价 |
1 |
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产品研发和评价经验 |
|
13 |
汪 宁 |
性艾中心 |
艾滋病流行病学 |
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 |
1-2 |
流行病学或统计学 |
|
14 |
吕 繁 |
性艾中心 |
艾滋病防治新策略构建 |
艾滋病性传播防治策略研究 |
1 |
具有流行病学背景
同时具有社会科学背景优先考虑 |
|
15 |
杨贵波 |
性艾中心 |
粘膜免疫 |
粘膜损伤机制与修复策略的研究(“十二五”专项资助项目)。 |
1-2 |
具有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或病原生物学等领域开展创新研究的能力。 |
|
16 |
苏 旭 |
辐射安全所 |
放射医学 |
辐射危害控制与核辐射事故卫生应急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
1 |
博士或硕士期间从事过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相关科学研究,并掌握相关研究技术和方法
|
|
17 |
孙全富 |
辐射安全所 |
电离辐射致人体健康影响风险评价 |
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核事故健康风险评估与卫生应急处置技术研究(2013BAK03B05)单元三“典型核设施周围居民健康监测与风险评估”;
2.中日合作阳江高本底居民健康流行病学研究。 |
1 |
预防医学、放射医学相关专业;熟练掌握风险的模型统计分析技术,优先考虑有GIS统计分析或医疗照射辐射致癌风险估计研究经历者。 |
|
18 |
徐东群 |
环境所 |
环境暴露与健康影响 |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儿童土壤摄入率及相关暴露参数研究 |
1 |
具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经验,熟悉环境与人群健康影响方面工作,具有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统计流行病学等工作基础
|
|
19 |
郑玉新 |
职业卫生所 |
卫生毒理/分子流行病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职业暴露柴油机尾气对健康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1 |
毒理学或分子流行病学及职业卫生专业背景,热爱科学研究工作 |
|
20 |
舒跃龙 |
病毒病所 |
流感的分子进化和致病机制 |
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机制研究(973课题) |
3 |
生物信息学背景1名、分子生物学背景1名、免疫学背景1名 |
|
21 |
侯云德 |
病毒病所 |
病原生物学 |
抗病毒药物研发 |
1 |
分子生物学,药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或相关专业
|
|
22 |
董小平 |
病毒病所 |
医学病毒学 |
朊病毒持续感染机理研究 |
1-2 |
1. 医学或生物学教育背景
2. 良好的分子生物学或细胞生物学研究基础
3. 博士期间具有SCI论文发表
4. 良好的英文口语和写作能力
5. 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35岁
6. |
|
23 |
许文波 |
病毒病所 |
医学病毒学 |
1. 科技重大专项:病毒性传染病病原谱和病毒基因变异变迁规律研究
2. 973项目:EV71等病毒变异与毒力关系的研究 |
2 |
1. 一人具有较好的构建原核和真核表达目的蛋白的经验和至少相关1篇文章发表。
2. 另外一人具有良好的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背景,较好的英文写作能力,第一作者(排名第一)发表SCI至少2篇 |
|
24 |
梁国栋 |
病毒病所 |
病原微生物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项目名称: “动物源病原体的发现及其对人类致病性研究”
梁国栋在该项目中负责的课题名称:蚊虫携带人类病原体的发现与分离鉴定、分布特点、遗传进化规律及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
2 |
理学或工学博士毕业,男女不限,从事过病毒研究者优先。 |
|
25 |
谭文杰 |
病毒病所 |
病原生物学、免疫学 |
1.中东呼吸道综合症冠状病毒感染的免疫与致病机制(973与125传染病重大专项子课题);
2.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重要病毒诊治生物标志物的高通量筛选(125传染病重大专项子课题);
3.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重要病毒病的免疫学与基因工程疫苗研究(新药创制与863课题)
|
3 |
1. 较好细胞生物学,免疫学或生物信息学背景;
2. 有SCI论文发表;
3. 30岁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