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开始了,大四第一学期即将结束。当2014届毕业生还在为找第一份工作而忙碌时,一些往届生却盘算着要换一份“新”工作,其中不乏毕业不满半年的2013届毕业生。“接下来又去哪儿”是这些职场“跳早族”最关心的问题。
“成为‘跳早族’,这事儿不赖我”
“我不是应届生,我有工作经验。”在上周举行的校园双选会上,2013届毕业生张璇正在向一家通信公司递交简历。为了突出自己不是应届生,她特意穿上了单位发的职业装。如果这次能顺利找到工作,这会是她的第三份工作,而她毕业还不足半年。
毕业时,张璇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想法,在一家广告公司实现了就业。但仅3个半月后,她发现这份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果断辞职了。
接着,张璇应聘到一家杂志社,但没多久,她发现这份工作依然不是最理想的。张璇原以为一上班就会被重用,试用期间能写出几篇万字以上感人肺腑的通讯稿,尽快向领导和同事证明自己的实力。但是,在两个月试用期里,除了跟着师傅采访外,张璇还要帮忙整理采访录音、编辑稿件,结果连一篇像样的“大稿”也没写成。想到自己毕业于名牌大学,又是新闻专业科班出身,每天却做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她觉得实在“太憋屈”。“这和我理想中的工作状态相差太大了,再待下去也没什么希望,所以试用期一结束我就辞职了。”张璇说。
“我觉得跳槽没什么不对,工作不合适当然会走啊!”对于半年内的接连“两级跳”,张璇这样说。
麦可思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约四成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内离职,其中近九成属于主动离职的“跳早族”。要么不喜欢,要么嫌薪水少,要么觉得太累……“跳早族”们的离职理由貌似都是“工作”的错。
越跳越迷茫,到底谁的错?
从某商超集团的管理培训生,到房地产公司的销售员,再到某外企的人力资源助理……毕业不足两年的崔斌已经做过5份工作。原本在人才市场上有优势的他,发现自己越跳越迷茫。
“上大学的时候我比较‘宅’,没参加过社团活动,也没实习过,直到毕业我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干嘛。”崔斌说。因为没有实习经历,也没接触过实际的工作,“迷茫”的他一毕业就选择了起点较低的管理培训生工作,想着通过培训可以直接升到管理岗。可培训初期基层的“理货员”工作让他很快打了“退堂鼓”,而随后的几份工作行业跨度更大。结果他越跳越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欢哪一行。“我想等到春节后的招聘高峰期再试试。如果还是找不到适合的工作,我就干脆辞职准备考研[微博]。”这是崔斌的想法。
麦可思的调查数据中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大多数“跳早族”希望通过频繁跳槽提高工资待遇,然而相关数据显示,毕业3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为5个及以上雇主工作的本科毕业生3年后月收入最低。
北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李亚晶介绍,任何一家单位在雇用员工时都不喜欢频繁跳槽的人。一方面,单位会认为该员工的忠诚度不高,入职后工龄短,自然会影响企业给出的底薪;另一方面,频繁跳槽使应聘者专业水平不连贯,职业能力大打折扣。用人单位根据应聘者能力定薪水,对连续跳槽的人不会给出很高的薪资。
小“跳早”,请你听我说频繁的跳槽没有带来工作经验的积累,也没有让工资“翻倍”,可初入职场的不适应和不满意还是存在……遇到这些“拦路虎”,职场小“跳早”们该如何选择?职场过来人和就业专家对此都有话说。
学长说:守得云开见月明
宋侃是北京师范大学[微博]2010届毕业生,毕业后应聘到一家3G通信公司,月薪不足3000元,而同班同学中有的工资是他的两倍。面对这种落差,宋侃并没有轻易动摇。他觉得自己缺乏丰富的项目经验,而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比涨工资更重要。
虽然宋侃当初应聘的是软件开发工程师,但由于公司规模较小,人手不够,他经常要充当程序测试员、电话客服等。在看似“打杂”的工作中,宋侃获得了更多锻炼机会,工作能力迅速提升。宋侃的出色表现赢得了领导的认可,工作两年后就被升为项目经理。
“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与自己的期望值密切相关,任何一份工作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宋侃这样告诫职场上的小“跳早”们,“守得云开见月明。”
专家说:别被“情绪”牵着走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专家居阳提醒,多数职场新人离职前会产生负面情绪,这反映出新人跳槽时看待问题易片面、偏激。正因如此,职场新人跳槽时要多从客观、积极的角度看问题,还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计划性。
职场新人有离职意向时如带有负面情绪,可暂时将“离职”的念头搁到一边,避免在情绪化状态下冲动离职;要理性分析目前岗位尚可继续发展的积极理由,用发展的心态淡化暂时的困境,同时要提高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在招聘中,求职者的工作连续性、持久性以及离职原因是面试官很看重的部分,频繁跳槽会让这些成为求职的阻碍。毕业生在想跳槽时要从自身找原因,明确职业定位,不跟风跳槽,在有负面情绪时不做决定,避免主观性过强的盲目跳槽。 |